心靈小憩 > 朋友之間的黏附依存與掌控—電影《最愛她》
朋友之間的黏附依存與掌控—電影《最愛她》
作者:陳韻琳

關於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討論的問題是:

1、瑪莉娜與荷莉個性特質與家庭背景都不同,卻能成為好友,進而互相依附,電影或文章中所指出的原因有哪些?請分享在你的身邊周遭,個性同質性的朋友較多、還是異質性?為什麼?

2、電影中敘述瑪莉娜與荷莉的關係開始轉變及邁向病態的依賴之時,一方面是因為進入青春期,一方面是兩人的生命中出現關鍵性的第三者--瑪莉娜的哥哥奈特,何以這兩個因素會造成兩人關係轉變?若導演安排出現的第三者是另外一個女性角色(如學校的另一個朋友或瑪莉娜的妹妹),是否瑪莉娜與荷莉關係的發展會有所不同?為什麼?

3、請簡略舉例說明、分享在電影或文章中,妳所看到的瑪莉娜或荷莉受到彼此影響的事件。(如:荷莉在遇到什麼事件後開始學瑪莉娜穿著?瑪莉娜呢?她倆曾交過的男朋友特質是否與對方雷同?)

4、後來荷莉決定從與瑪莉娜彼此毀滅的關係中掙脫出來,是由於奈特的一番話,提及荷莉允許自己如此「縱容」瑪莉娜,並且彼此需要這種病態的關係,妳認同這個原因嗎?若妳是荷莉,聽到奈特這樣對妳說,妳的反應會是?

5、當我們接受、認可一位朋友進入心靈深處時,往往也代表我們信賴對方的程度很深,請分享若您有這樣的朋友,讓您決定接納對方成為心靈伙伴的因素哪些?若您暫時沒有這樣的朋友,請分享您理想中的心靈伙伴特質有哪些?

6、發展心理學家將嬰兒與母親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 relationship)分為三類:一是「安全依附型」,意指當嬰兒與母親一塊時,會將母親當做「安全堡壘」,且能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會有哀傷的表現,當母親再度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二是「焦慮抗拒型」,這類嬰兒經常性地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母親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雖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則加以反抗。三是「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親的接觸。

心理學家指出這三類嬰兒時期的依附類型,會影響到日後成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模式(參考:依附與親密關係),就妳看來,電影中的瑪莉娜與荷莉處理彼此關係的模式可能是哪一型?若妳願意,可否分享你發現自己與親密的人互動時,比較傾向哪一型?


你有沒有長久的「縱容」一種關係,你一直覺得這是愛,但其實你正在失去自我?有沒有可能你選擇脫離,其實對雙方都比較好,但你卻發現你一直無法脫離?有沒有可能無法脫離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你需要這種關係?

這次談的電影故事是述及兩個女性之間的情誼的故事,它和「亨利親愛吾友」一般,因著心理障礙,讓兩人的友誼到最後發展成變態的關係,是一種像連體嬰一般的彼此黏附、卻又在這種關係中彼此傷害。

但是這種黏附依存性格,可能發生在男性友誼之間、男女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或者是施虐/受虐者....總之,這種情誼一如《哈利親愛吾友》中的哈利,絕對是不正常的。

片名:最愛她 Me Without You (2001)
導演:Sandra Goldbacher
主演:Anna Friel,Michelle Williams
   Oliver Milburn,Kyle MacLachlan

 

這兩個女孩是瑪莉娜與荷莉,她們是隔鄰的鄰居,每天都在一起形影不離,雙方家人也都接納她們這種親密的朋友關係。

瑪莉娜有個哥哥奈特,他們兄妹倆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父親離開了這個家,久久、偶而才出現一次。母親在心理上一直還依賴著父親,經常在口頭上抱怨父親心中沒有他們;她沒法好好的過日子開始新的人生,更沒有健康完整的自我,她三天兩頭鬧頭痛,並且非常在意外在的穿著打扮,想藉性感吸引男人的注意。

荷莉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們只有荷莉這個女兒,非常的保護她。父母婚姻美滿,都很在意知識、智慧、與心靈的深度,常告訴荷莉它們比外在的美貌要重要。

瑪莉娜和荷莉日日形影不離,即將進入青少年期時,她倆在瓶中塞入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荷娜」,放進後院池塘中,彼此承諾兩人永不分開,做完這件事,荷莉恰好透過樹叢看到瑪莉娜的哥哥奈特,奈特也恰好看著她。這是電影中最具說明性的一段影像,說明她倆的彼此黏附,以及日後奈特在她倆關係中將要扮演的第三者角色。

她倆日漸長大,瑪莉娜和荷莉都被父母深深的影響。瑪莉娜開始出現一種很強的不安全感和脆弱的自我,很重視外在,荷莉則是安安靜靜的喜歡看書思考。她倆儘管特質很不一樣,但繼續黏附在一起,而很明顯的,瑪莉娜主導、掌控著她倆的關係。至於荷莉,儘管會對過度關愛她的母親呈現消極的不耐煩的反抗,卻不曾反抗過瑪莉娜,她被瑪莉娜帶著走,而瑪莉娜給她的世界,她卻不曾真正喜愛過。

荷莉已情竇初開,她偷偷愛上一樣是深沈、喜愛藝文、喜歡思考,又有著青少年叛逆性格的奈特,經常偷看他。

瑪莉娜對荷莉開始出現變態式的關係,是在她發現奈特和荷莉可能會相愛以後。那次,瑪莉娜基於無聊,把荷莉帶到哥哥奈特的派對上。當時,叛逆的奈特有個關係很不穩定的女友,偶而吸食海洛因,喜歡用搖滾音樂發洩情緒,但是卻因內心深處喜愛深沈的思想,對自己的叛逆生活並不滿意。

那天,大家都喝了很多酒,瑪莉娜也吸食海洛因,荷莉則沒有,她還企圖勸阻瑪莉娜,怕她就此沈淪。奈特知道荷莉的特質不適宜這種場合,看出她的不安,但當時沒有說什麼。放縱一晚後,瑪莉娜跟一個膚淺的男生逢場作戲上了床,而荷莉,卻在奈特睡夢中,偷偷摸他的臉,未料奈特醒來,荷莉很尷尬,她無意間洩漏了她愛他的心事。其實奈特根本早知道荷莉喜歡他,常偷偷看他,而奈特,經過一段不穩定、沒有心靈交流只有性愛的情感後,也懷疑自己可以愛荷莉。他倆發生關係了,這是荷莉的第一次。

瑪莉娜恰好於此時經過看見,她很敏感的察覺奈特與荷莉不像派對中其他人的性愛,是深情款款的。就於此時開始,瑪莉娜那種因不安全感與脆弱的自我,因而產生出來的變態的掌控,開始爆炸出來。

她破壞荷莉這第一次的美好印象,說:「我哥剛跟他女友吵架,女友離開,他嗑了藥,就把妳當成他馬子了,其實那時是誰都無所謂。」荷莉聽了就哭了。

奈特決定帶女友去希臘,他留了信給荷莉,上面寫:「那晚真的很美妙,但時機不對,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妳迷惑難過的朋友奈特上。」託瑪莉娜轉交,瑪莉娜又把信撕了沒給荷莉。荷莉問:「奈特走時有沒有說什麼?」瑪莉娜答:「男人都是豬!但妳有我。我們是『荷娜』。」

這年她倆十四歲,生命中的第一次重要體驗,兩人都感覺很不好,都覺得自己很可憐。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當荷莉終於自覺她一定要把『荷娜』拆開,讓瑪莉娜是瑪莉娜,荷莉是荷莉,她跟瑪莉娜說:「我一定得這麼做,因為我不喜歡成為『荷娜』後的自己,這一切讓我想起十四歲那年。」

但兩人終於分開,是二十年後的事了,這二十年間,可以說,瑪莉娜對荷莉,一直停留在十四歲這年,這到最後幾乎使荷莉窒息,讓荷莉無法自然的長大、無法自由的作自己。

奈特成為荷莉永難忘懷的苦澀回憶,因著瑪莉娜,她一直有奈特的消息,奈特一樣受到家庭創傷的影響,尋尋覓覓找著自我,他有了新女友,一樣是一段不穩定、卻又分不開的情感。

瑪莉娜和荷莉都上了大學,兩人特質更不一樣了,瑪莉娜重視穿著打扮,男友一個一個換,喜歡官能刺激無法定下心來思考,而荷莉,更沈穩安靜、更喜歡唸書更喜歡思想了,她對情感並不隨便,渴望著心靈之交靈魂伴侶。她們兩人在一起是很怪異的組合,因為兩人完全沒有交集。但瑪莉娜出於那破碎的自我,她黏住荷莉緊緊不放,她妒忌荷莉、又喜歡講話刺傷荷莉,故意說她古板、醜、不會打扮、沒有男人愛等等,很讓人不解的是,荷莉儘管不舒服卻不曾用力抗拒。

當荷莉偷偷喜歡上一個風采翩翩口才犀利的助教丹尼爾時,瑪莉娜變態的掌控佔有欲又發作了,她不曾告知荷莉的,偷偷先跟助教上了床。

丹尼爾其實並不像荷莉想像的那麼的有深度,荷莉看得出只用解構主義評論方法來看待文學電影藝術,會讓深度與意義最終瓦解,這是個危機,因為她相信深度與意義是值得追尋的,所以她喜歡導演伯格曼與塔可夫斯基。丹尼爾附和著她的想法,但他根本沒有深思的能力,他只是喜歡藉玩弄理論來表現他走在時代前端的個人魅力。

荷莉被他騙了,荷莉也跟他上了床。

現在丹尼爾周旋在兩個女人之間,而瑪莉娜和荷莉彼此都不知道丹尼爾是她們共有的情人。

安尼爾很快的對兩人都厭倦了。她們感覺的出來。

於是瑪莉娜刻意跟丹尼爾談伯格曼,丹尼爾因她根本對伯格曼一無所知,便更加顯得厭煩。

奇特的是,荷莉卻在丹尼爾面前想表現性感官能的情慾,丹尼爾一樣因荷莉根本不是這種人而深感厭煩。

原來,這長久的『荷娜』關係,已日漸剝奪掉荷莉的自信,她懷疑自己,她想變成瑪莉娜,她覺得這樣才可以讓丹尼爾永遠愛她,於是她開始買瑪莉娜式的衣服來穿。她越來越不是自己。

當瑪莉娜在床上發現荷莉的項鍊,因而知道丹尼爾同時跟兩人交往時,奈特回來了。荷莉馬上被測試出來奈特比丹尼爾重要太多,她立刻放棄丹尼爾的約會,跟奈特、瑪莉娜出去玩。於是瑪莉娜再度出來破壞,她告訴奈特:「荷莉跟助教亂搞,而你不覺得妳跟荷莉在一起,簡直就是兄妹亂倫?」

奈特跟瑪莉娜一樣深受家庭創傷,也在不穩定的情感中尋尋覓覓,他越來越瞭解瑪莉娜是有著很深的扭曲性格的,他不為所動。

於是那晚,當瑪莉娜跑去找丹尼爾大吵大鬧,要他跟荷莉分手,丹尼爾回答她:「我不喜歡妳半夜三更跑來跟我大吵大鬧,我只是跟妳玩玩罷了!」這時,荷莉卻躺在奈特身邊,兩人一齊讀「罪與罰」,荷莉閉上眼睛,深深覺得那不知何時失去的自我,正默默的回來。

其實奈特也從荷莉身上找到靈魂的安憩。

只是他倆再度被瑪莉娜破壞了。

荷莉跟奈特約定,要去找丹尼爾談分手之事,卻看到瑪莉娜從丹尼爾處出來,他倆半夜大吵一架後又上床了。荷莉到此時才知道真相。

她跟奈特痛哭:「她總是橫刀奪愛,她一定很恨我!她總是對我作這種事。」她太痛苦,痛苦到無法跟奈特繼續,因為奈特是瑪莉娜的哥哥,她還沒有辦法做到將『荷娜』拆開。

同樣的,奈特其實也沒有從家庭創傷中走出,因為母親隨即服藥過量自殺住進醫院,這再度傷了本就沒有癒合的心靈創傷,讓奈特對情感再度失去信心,於是奈特又回去找那分分合合情感不穩定的女友卡洛琳,彷彿自虐一般的忍受這種不穩定的情感。

奈特走後,瑪莉娜想著差點自殺成功還在醫院的母親,便一人孤伶伶的在自己家中哭泣,結果被荷莉的母親發現,將她接回家,讓她飽餐一頓,享受家庭的溫暖;他們都不知道荷莉和瑪莉娜已因丹尼爾鬧翻。

那晚,瑪莉娜住在荷莉房裡,看到荷莉幼年的日記,看到日記中她倆的形影不離,哭泣起來。荷莉的父親走過,看到她這麼傷心,過來安慰她,瑪莉娜擁抱荷莉的父親,卻恍惚中把他當成一個又一個從她床上來來去去的男人般挑逗,荷莉的父親只當瑪莉娜因母親企圖自殺整個情緒都不對勁,便盡量不傷她的,將她推開。

這就是瑪莉娜,在性混亂中尋找失去的父親,在荷莉身上尋找自己,但家庭創傷的不安全感讓這尋找變成佔有、嫉妒、搶奪、黏附與性混亂,她無法自拔。

奈特也是。奈特終於跟不可能情感圓滿的卡洛琳結婚了。他宣布結婚時,荷莉好難過,瑪莉娜仍是這麼的安慰她:「妳還有我。若妳不在,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

一晃多年過去,「荷娜」關係繼續維持。瑪莉娜找的老公穆里歐是荷莉介紹的,跟荷娜一樣是猶太人,年長像個父親,當慕里歐跟瑪莉娜說:「妳是我的心靈伴侶。」瑪莉娜笑了,她覺得自己終於變成荷莉,她甚至乾脆讓自己改信猶太教成為猶太人。而荷莉的男友卡爾,則是瑪莉娜介紹的,嗑藥、打拳發洩情緒、還一週看兩次心理醫生。

荷莉問瑪莉娜幹嘛改信猶太教?瑪莉娜答:「為了認同感。」「誰的認同感?」荷莉追問。這觸動瑪莉娜的痛處,她衝她:「妳為何總是要讓我不快樂?妳見不得我快樂。」荷莉錯愕。

至於荷莉的男友,奈特私下跟荷莉說:「根本跟瑪莉娜一個調調,他應當是瑪莉娜的男朋友才對。」

奈特也好不到哪去,他跟卡洛琳的婚姻爭執不斷,卡洛琳根本知道他心中真正愛的是荷莉,他們企圖用生孩子縫合破裂的婚姻,越搞越糟。

奈特只是個文具推銷員,荷莉寫小說寫了兩年沒寫完,他倆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還在為生存奮鬥,而瑪莉娜,因為慕里歐是醫生又很疼她,她經濟無憂、婚姻關係穩定。但瑪莉娜還是拼命打電話給荷莉,她依賴荷莉遠勝過慕里歐太多太多,連慕里歐和卡爾都問:「妳們像對方的媽,妳們到底一天要打幾次電話?」並且直到這時候,瑪莉娜還是防著奈特和荷莉,不讓他們有機會獨處談心。

奈特和荷莉多年來好事多磨,但他們一直愛著對方,在心中跟對方說話,多年下來,他們成為彼此真正的「心靈伴侶」,但他們都得走出自己的困境,尤其是荷莉。奈特的婚姻已經失敗了,但若荷莉繼續被瑪莉娜掌控,他們仍不可能結合。奈特跟荷莉說:「她太霸道,她要讓妳永遠離不開她,而妳,也在縱容!」

奈特「妳在縱容」這句話,給荷莉非常大的震撼,這「縱容」,當真是朋友之愛?還是荷莉心靈內在的殘缺導致?多年來「荷娜」的女性情誼,有沒有可能不是生命的豐富,而是徹底呈現出荷莉和瑪莉娜心靈內在,多年來都沒有完整的自我?

荷莉去後院池塘中,拿出埋藏二十年、塞了『荷娜』字條的瓶子。她必須改變現狀。

終於荷莉做出決定,她要去紐約,遠遠離開家,獨立生活。她激怒了兩個人,就是她母親和瑪莉娜。或許荷莉一直不曾激烈抗拒瑪莉娜的掌控,是因為她也習慣了母親的掌控,這掌控,因為總是用關心與愛表現出來,也真的很難讓人拒絕。

瑪莉娜表現其受傷感,就是再度變態的企圖勾引荷莉的情人卡爾,但卡爾拒絕了。瑪莉娜放聲大哭,跟荷莉說:「我好空虛,我什麼都沒有,我沒信仰沒靈魂沒尊嚴,我連『戰爭與和平』都沒讀過,我的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若妳離開,我一定會自殺。」

這次荷莉沒有妥協,她知道瑪莉娜擁有很多,她有愛她的慕里歐、有無憂的生活,她唯一沒有的就是『讓自己是瑪莉娜、不再是荷莉的意願』。她跟瑪莉娜說:「我不能讓自己再這樣下去,我縱容你,我也有錯,但我不喜歡跟妳在一起時的自己,妳快要把我窒息了。我跟妳在一起就變成妳,我覺得自己很醜,一切都像回到十四歲那年。那時我絕望難過,覺得自己永不夠好,一事無成、空虛寂寞。」

荷莉走了。奈特跟著她離開。

再十年後,奈特跟荷莉結了婚。瑪莉娜常來訪,他們的孩子常玩在一起,瑪莉娜已成為當年她母親的翻版,經常鬧頭痛、並像母親一般有一子一女;而她的女兒和荷莉的女兒,是如此的親密,就像當年她和荷莉。

電影結尾給人很大的省思,看到原生家庭的循環史。瑪莉娜正在影響下一代,而荷莉、瑪莉娜之間的「荷娜」關係,以及奈特婚前情感的混亂,也一樣可向上一代溯源。

而荷莉最終勇於走出「荷娜」關係,表明儘管一直是瑪莉娜掌控主導一切,事實上是荷莉擁有比較堅強的心靈,所以導演才刻意用「荷」引導「娜」的,命名「荷娜」。

我相信有非常多類似荷莉這樣的人,之所以不願意離開這種黏附依存關係,是因為有愧疚感,擔心離開會造成對方的脆弱、毀壞甚至是死亡,一如瑪莉娜說的:我會死。但這種持續的黏附依存關係,卻是讓兩人都被毀掉。勇於走出,意味著「我要作自己,而你,也得為你自己負責。」電影中的瑪莉娜,顯然是無法利用這個機會走出過去,蛻變新生;但我知道,很多黏附依存關係,都是在掙脫後,兩人才開始有新的希望。

標籤: 友情 女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