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友瑞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與《鐵達尼號》(Titanic)都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的商業電影,而《英倫情人》對愛情至上的描寫理應遠比《鐵達尼號》更具有煽動力,但是我們卻發現許多一看再看《鐵達尼號》的影迷,高舉該片呈現的愛情感動。於是這對我而言又是一個可以努力去了解現代人類心靈的一個好題材: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引起如此強烈的愛情憧憬?這反映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什麼?
在男主角用「自由而調皮」的長篇大論勸阻了女主角的自殺後,女主角對 這個男人產生興趣,於是他們在板上閒聊,不由自主的,女主角很想說出她受壓抑的心靈,但是她不敢,因為禮教不容,此其一;因為不能信任男主角是否能真正理解她的心情,此其二。於是她只能使用各種躲躲閃閃的言詞來描述為什麼她不想結婚。然而,熟悉藝術性格的男主角,一下子就知道她的不安,單刀直入問:「妳愛他嗎?」,結果女主角不知所措,感覺一下子被看出真正心事是很丟臉的,於是故意攻擊男主角,掩飾她的不知所措。最後,她被男主角一再戳破內心想法後,為了轉移話題,就拿起男主角的畫冊。從此,兩個人的關係不只有談心事,而且進入一種『藝術心靈的分享』,彼此了解對方在乎藝術人生。
男主角揭示的藝術人生剛好是女主角最需要的「自由」,所以隨後就是「吐口水大賽」、宴會上的人生觀大道理、船頭的凌空飛翔,至此兩人己經開始相愛相戀。
愛情的高潮發生在那幅畫。這個理想愛情的本質是「自由」與「負責」,女主角要求的是前所末有的裸畫表現,掙脫她諸多禮教而得到自由;男主角表現的是做為一個熱愛藝術的藝術心靈,看到裸體只有愛與藝術,沒有性。當然了,剛開始兩個人都在索這個愛情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男主角會緊張的吞口水又講錯成「上床」,而女主角也會緊張的講一大堆閒話干擾男主角做畫。但是最後,兩個人都徹底投入這個心靈相愛。電影拍攝角度抓取男主角為藝術認真「負責」的眼神,女主角為完全的「自由」藝術徹底投入的表情,於是,兩個人達到愛情的最高峰。
最後,由於逃避僕人的追捕,跑到貨艙中的車內,而開始性關係的激狂與熱戀。
這種愛情模式會如此打動人心,顯然因為觸及到這樣的現代心靈:
- 我們期待敞開自己與他人分享,但是我們深怕受別人傷害。
- 我們期待愛情依附在某個心靈相通的活動,例如以本電影而言,是藝術。
- 我們期待先有激烈愛情,然後才有性,這樣才是完美的。
這些現代心靈很明顯的是一個對「後現代愛情觀」的強烈反動。首先是,它完全不願意把「愛」和「性」分開,堅持要先有愛才能有性,強烈愛情蘊釀下的情境「當時」是可以不需要性的,如做畫的時候。再者是,「愛情」絕對不是如後現代思潮所批評的那麼虛幻,它只要依附在一個心靈相通的活動上,就能產生理想的價值存在。
所以我們發現,整個後現代思潮的自由解放,在弱勢團體的公義抗爭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對這些人性根本的感覺,透過《鐵達尼號》的熱潮,我們看到一種反動正在成形。
幾年前「娼妓工作權」引起許多討論,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連線同志討論區裡的爭論。本來,依最嚴謹的批判思想法則,完全不考慮人心實相與價值觀,向異性戀爭取自由的同性戀者理應以相同的思考方式支持娼妓工作權與反對性工作污名化。但是我們卻看到在這群被現實社會岐視壓迫的同性戀者中,仍然有很大的聲音堅持「真愛」,也就是愛與性絕對不可分割,高舉鐵達尼號式的理想愛情。同性戀在我們的價值系統本質上的意義到底如何,在此不予討論;但是如此堅持真愛而反對「純粹思想」對「愛情、真愛」的拆解,這樣子的現代心靈,剛好就完全符合鐵達尼號表現的理想愛情。
因此我們發現當代社會的心靈重提出一個對理想愛情的呼喚:這個呼喚高舉愛情的神聖、純粹,強烈反對性與愛的割裂,強烈希望愛情依附在某個心靈相通的活動投入 ── 但是又多害怕敞開心靈可能面對的傷害!
所以我們將在我們身周看到不斷出現的「面具」,像女主角跟男主角的甲板聊天一樣,躲躲閃閃不敢面對真正問題。我們又會看到許多炫耀自己多次「一夜情」的開放前進人士,他們會不會是帶上這種虛幻的性解放面具,實際是遮掩了期待理想愛情的呼喚?我們又看到許多只要性不要愛的單身貴族,他們豈不是一直是為了得不到理想愛情而痛苦?在性開放的歐美社會下能流行鐵達尼號這種愛情觀的電影,反而英倫情人的愛情觀無法產生一樣的熱潮,這豈不是表示這種理想愛情的人心實相,一直在向我們呼喚?
做為一個知識份子的我們,要如何回應這個強烈的時代呼喚?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問題。如何做出「心靈活動的投入」,如何避免「面具」,如何使人得到「真自由同時又能負責」,這會是我們社會文化發展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