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韻琳
近兩年羅馬尼亞的電影異軍突起,獲得重大影展的重視,譬如曾在台北電影節上映,由Corneliu Porumboiu於2006年執導的《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就是一部深受坎城影展重視的歷史時代反思片。
這部電影透過電影敘事帶我們思考:當一場在歷史上視為驚天動地的革命發生十六年以後,一個生活並沒有因革命發生多大變化的小鎮,會怎樣看待這場革命?
羅馬尼亞在1989年12月22號發生讓共產黨下台的革命事件,發生地點是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但是十六年後,在首都東邊的小鎮仍舊貧窮一如往昔。
因此,小鎮上的電視台在共產黨下台十六週年時,設計了一個訪談節目,討論「革命在這小鎮到底有沒有發生過?」
小鎮當然必須對革命有貢獻。
就小鎮的媒體人角度,當然希望小鎮在十六年前曾對革命有貢獻、曾轟轟烈烈有過革命壯舉。因此主持人很希望找到見證者,證明革命發生時,這小鎮也曾有人勇敢的到廣場上吶喊,要獨裁者下台。當然,這意味著這小鎮不曾轟列壯舉過,否則,哪需要辛辛苦苦找見證者呢?
但有沒有人真的曾到廣場上、預期自己會赴難仍勇敢吶喊?會不會真的有這樣少數的人存在,只是因人數過少又立即被鎮壓,而被小鎮、進而被歷史忽略了呢?
醉漢當年真的是英雄?
邀請的來賓之一是一個大學老師,也是一個生活委靡不振、欠債累累的酗酒者。他說他曾在首都鬧革命、獨裁者下台之前,到小鎮廣場吶喊,還遭秘密警察毆打。但是,在他的陳述中,其他跟他一道兒參與革命的隨行者,其中兩人也都是大學老師,卻都已過世,另一人早在加拿大不再返國,所以這另外三人都不能出來跟他對證。那麼,誰知他說的是真是假?
果真這大學老師說完,隨即陸續有人call in進來反駁。第一位女士說這大學老師在說謊,真實情況是,他們幾人之所以會到廣場,根本是因為醉得一塌糊塗,去廣場胡鬧的。然後,廣場大廈的警衛也打電話進來,說他那天值班,根本沒看到任何人到廣場吶喊,可是他才說完,卻又自打嘴巴洩露了,其實在獨裁者即將下台的革命關鍵時刻,他溜班出去買聖誕樹了,至少有一小時不在廣場現場。
最慘的是大學老師隨口溜出了那打他的秘密警察的名字,並說他知道他是秘密警察,是因為他兒子被他教過,未料那所謂的秘密警察竟然也在看電視,立刻打了電話進來,告訴主持人他不是秘密警察,他只是在特務機關任職會計,他那天既沒看見任何人在廣場吶喊,更沒職權打人。現在他是認真負責努力工作的工廠老闆,他要為一百多人的生計煩惱,不容這種污衊生發,他要求主持人若要在節目中再提起他的名字,一定要舉證,否則他要告這節目毀謗。
是誰的歷史,是誰的生活?
唯一打電話來挺這大學老師的,是大學老師僅剩的唯一的朋友,是個中國人,革命那年他人根本就在印度,他支持大學老師只是因為「他是我朋友,他是誠實的人,你們不能因為他酗酒就這樣攻擊他。」主持人反問那中國人:「我們革命關你們中國人什麼事?你為什麼要跑到我們這邊開店賣鞭炮?」(小鎮人不習慣鞭炮,常被放鞭炮惡作劇的小孩驚嚇到。)主持人在這時候民族主義的立場突然鮮明起來,但這中國人不以為意,可能他早習慣被歧視了,(連大學老師都在喝醉時對他的黃皮膚口出穢言,只是大學老師醒了以後會道歉,他不能失去這中國朋友,他是少數仍願意借錢給他的老實人之一。)繼續說:「你們羅馬尼亞人為什麼經常彼此攻擊?我很不喜歡你們民族這一點。」主持人生氣了,說:「你可以掛電話了。」中國人說:「午安。」隨即掛了電話。主持人的反應是:「他真的不知道適可而止。他竟敢真的掛我電話!」
當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1989的革命造成共產黨下台,是歷史上勢必要慎重紀錄下來的激烈變革,但有的人人生翻轉了,有的人沒有。
主持人在共產黨下台前是紡織工人,但他現在成了媒體明星。特務機關的會記(如果他說的是真的),如今成了工廠老闆。可是堅稱自己曾在廣場吶喊參與革命的大學老師,醉酒、負債累累的人生沒有改變。
而跟他一齊受邀的另一個來賓,人生沒變、卻也變了——沒變的是他一直在聖誕節扮演聖誕老公公(雖然現在受邀機會比以前少很多),變的是他經歷了喪妻之痛。或許,對他的人生而言,妻子之死比革命更讓他感覺動盪;當他想及1989年12月22號,他想到的竟是他的妻子:他妻子對他的愛、以及他對妻子的虧欠....。
誰還在意革命?
最後,一個婦人打電話call in進來,她的自我介紹就跟革命徹底相關:「我兒子在1989年12月22號布加勒斯特那場革命中喪生了。」這是這個節目中唯一聽到的、跟革命絕對有關的訊息,雖然她的兒子是去了布加勒斯特參與革命,但終究是這小鎮上的人;可是這婦人卻不再談革命了,她說:「剛剛下雪了,明天一如往昔,路上會一片泥濘。」
革命的的確確發生了。不管這小鎮有沒有參與革命,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小鎮革命前後沒有多大改變,一如往昔。
回想起主持人跟他情婦說的:「妳聖誕節幹嘛去布加勒斯特?雪地不是一片泥濘?」
那麼,是否連羅馬尼亞的首都,革命前後都沒多大改變,只是一片雪地的泥濘?
什麼叫做重大歷史事件?
這部電影相當深刻的觸及到重大歷史事件對現今的意義。
我們無法僅以「偉大、轟列、影響關鍵局勢」來看待過去曾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歷史事件會不斷依據現今狀況,重新被審視、被檢驗、被詮釋。從電視主持人在主持節目前辛苦尋找「神話學」這本書,導演暗暗諷刺了主持人追究1989年12月22號小鎮廣場上到底有沒有抗議的英雄,是企圖用一個根本不知道是否真實的英雄神話,來幫破敗的小鎮安身立命。
可是小鎮居民根本不可能因著小鎮曾有英雄的神話,便走出他們現在生活的困苦,人們是活在當下的。
小鎮真的跟革命無關?當然不是!電影敘事中有一幕影像非常具有象徵性,那就是路燈在入夜要打開時,是一盞一盞漸次打開的,一如天亮之際路燈一盞一盞先後熄滅。讓共產黨下台的革命事件在1989年12月22號於首都布加勒斯特發生了,但它絕不是瞬間發生,而是之前遞次影響下的引爆、復在一城鎮一城鎮漸漸的傳遞。因此,誰能說功在首都,誰能說小鎮沒有功?
但何以極其諷刺的,小鎮上的大學生熟知羅馬格命、法國革命,卻對布加勒斯特革命知識模糊?因為他們感覺不到太多的改變
革命後,人民關切的還是生活。人民曾將一切生活的苦痛歸咎於共產黨,現在共產黨下台了,怎麼生活依舊?
在小鎮,跟革命密切相關的月份是十二月。十二月,聖誕節依舊如故。
對某些人而言,十二月之後,人生是永遠的改變了:一個老人在革命那天經歷喪妻之痛,儘管妻子之死跟革命無關,但他對她的想念卻跟革命那天永遠的連結了;一個母親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那喪子之痛絕對跟革命有關,她的兒子真的是小鎮的英雄,可十六年後,這母親看見兒子的死是「輕如鴻毛」,因為雪地泥濘如故。
1989年12月22號革命是偉大、壯烈、影響關鍵歷史的,可是,它真的對現今構成影響了嗎?此時追究小鎮有沒有廣場上的英雄抗議,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