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掙脫不了的失業困境——電影《雨石》
掙脫不了的失業困境——電影《雨石》
作者:陳韻琳

電影《時間失序》中的失業問題,是典型的白領中產階級的失業型態,主人翁不再適任工作的背後,多少有著中年抓狂的心境,但他還是有能力有條件東山再起。

但有一類型的人,是沒有「抓狂」的權利的,他們每天努力的,不是「保住」一份工作,而是「找到」一份工作。這類人,存在於失業率甚高的貧窮國家,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中的中下階級族群、或從貧窮國家偷渡到已開發國家的異國異族人。

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最擅長處理中下階層的困境,電影《雨石》(Raining Stone,1993)就是環繞著鮑伯失業、找工作的過程展開,像紀錄片一般,紀錄鮑伯幾天的生活。

鮑伯是已經盡一切力量的,只要有工作就做了,他幫人修水管挖水溝、在酒吧做管理秩序的打手、甚至抓走失的羊沿街販賣羊肉,但他總是找不到長久、穩定的工作機會,他只好跟地下錢莊借錢,因為他有妻子、女兒要養,當他知道對六歲女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堂洗禮上,女兒渴望有一套白紗禮服,他更是為難萬分。

儘管如此,鮑伯實實在在是個好人。當他看到他失業難友的女兒為了賺錢在酒吧裡跟毒友打交道,他會為了難友女兒的未來,跟她毒友拼命,他願意失去這份工作,只要能救即將萬劫不復的朋友之女。當他知道地下錢莊老闆派打手來威嚇他妻子,儘管他身無分文,但他拼了命要找地下錢莊老闆理論,只為保護自己的妻子。當然,這些天他團團轉的找工作、借錢,也無非想一圓女兒的渴望:一條白紗禮服。

電影結束於他恐懼的去找神父求助。因為他跟地下錢莊老闆理論,起了衝突,老闆為迴避他砸車,快速開車離開,卻因此撞上柱子死亡。他沒有直接殺人,但這人的確因他而死。沒有現場目擊證人,但這個好人驚惶失措。

而這個照顧貧民的神父,將唯一的證據:他的借條銷毀,讓他自己在上帝面前認罪,鼓勵他舊事已過一切都成為新的,並勸他搬家以避免被地下錢莊再找到,鮑伯終究是平平安安的參加了女兒隆重的洗禮,看著穿白紗禮服像天使般的小女兒快快樂樂的人生第一次領聖餐。

在這部電影的敘事中,最關鍵是在於鮑伯的受困,從他跟女兒談洗禮後的聖餐,便得知鮑伯受的教育程度並不高,這意味他父母傳承給他的,就是資源已被剝奪掉的中下階層生活,這使他無法站在同一立足點上跟別人競爭,而眼見著,他也正把這缺乏競爭力的生活繼續傳承給孩子,從他失業難友的女兒身上,彷彿已隱隱略現鮑伯女兒的未來,那穿著白紗像天使一般的女兒,正繼續在貧困中長大成人,焉不知哪天她也會像鮑伯失業難友的女兒一般,為養家販賣毒品、跟毒友為伍呢?

不同階級間立足點的不平等,是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連神父都難以化解,僅只能透過行小善暫時幫鮑伯脫困,遑論教育資源早被剝奪掉的好人鮑伯,他又豈能抵抗呢?跟此片同期、只早兩年的電影《底層生活》(Riff-Raff,1991)相較,Ken Loach尚且在《底層生活》的片子結尾,安排一場憤怒反抗燒毀建築工地的大火,幫無望的建築臨時工出氣,到了《雨石》,連憤怒反抗的情緒都沒有了,Ken Loach在電影一開始,以長鏡頭遠距處理鮑伯於雨天在鄉間抓羊,不斷因大石濕滑匍跌,正藉此象徵的暗示出鮑伯無法力敵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沮喪人生。

電影最終以鏡頭特寫了鮑伯恭恭敬敬的上前領聖餐。鮑伯這一家人的未來還是不知道在哪裡,鮑伯誠心誠意的上前領聖餐,是因為儘管他被慈愛的神父遮蔽,但他在上帝面前還是有罪要認,他需要安慰、需要救贖——不只是心靈的、也是生涯的。一個社會底層平凡小人物,在領聖餐的當下,讓我們見到在這一切困境中,他對上帝的愛的心存盼望,更因此,對比出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殘酷。

延伸閱讀: